close

印尼主要紀事:

8世紀:佛教王朝:婆羅浮屠

10世紀:印度教:普蘭巴南寺廟

14世紀:回教進入印尼

16世紀:葡萄牙人進入印尼

17世紀:荷蘭人進入印尼

19世紀:英國入侵印尼

20世紀:日本佔領印尼

1945年印尼獨立

佛像藝術一定程度的表現了當代的審美觀,8世紀相當於中國的唐代,唐代造像雍容華貴、氣象宏偉、面相圓容飽滿、輸廓線柔美溫和,在婆羅浮屠的石雕像裡也具備這樣的特徵,可以想像當時的爪哇人民日子過得並不差,一種國富民安和樂開放的社會氛圍。沉睡千年的婆羅浮屠在1835年被一位荷蘭工程師在叢林中發現,花了二個月將它重現天日。婆羅浮屠沉睡的原因眾說紛紜,至今仍是一個謎。

19世紀被發現時的婆羅浮屠

Borobudur_photograph_by_van_kinsbergen.jpg

 

今日的婆羅浮屠

IMG_7034.jpg

1991年婆羅浮屠被聯合國登錄為世界遺產,它的頭銜很驚人:

1、世界最大佛教遺址

2、與中國長城、埃及金字塔、東埔寨吳哥窟並列為古代東方四大奇蹟

3、CNN票選死前必看27美景之一。

 

婆羅浮屠位於中爪哇日惹西北方42公里的丘陵上,西元8世紀(AD780-AD840)由夏連特(Sailendra)王朝所建立,當初建造的目的是什麼,也沒辦法確認,有一說是佛塔,有一說是寺廟(供百姓參拜)。

從官方網站 http://borobudurpark.com/en/temple/borobudur-2/ 的照片上,可以很清楚看到婆羅浮屠的結構,每邊長約120公尺,高約31.5公尺,總面積約1.5公頃。

31e6a75a-1877-4ffb-9c65-137222b1c057.png

佛教三界指是: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佛教認為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,圍繞著有情的生命層次不同安立了三界。

婆羅浮屠依佛教三界的概念建造

(1) 欲界(梵kāma -dhātu),為天、人、阿修羅、畜牲、餓鬼、地獄此六道之總稱。(hidden foot:下圖紅色部分)

(2) 色界(梵rūpa -dhātu)。(四層方形平台:下圖橘色部分) 共有432座佛龕,內有一尊石佛,佛的手勢不盡相同,向東的石佛手勢代表立地為正,向北為無畏,向南為慈悲,向西為沈思。

(3) 無色界(梵arūpa -dhātu)(三層圓形平台頂端佛塔:下圖黃色部分) 有72個鐘型佛塔,每座佛塔都有一尊石佛,1985年婆羅浮屠曾受到恐怖份子攻擊,造成9座佛塔嚴重的損壞。第一層有32座佛塔,第二層有24,第三層有16座。一、二層佛塔為菱形鏤空狀,第三層為正方形鏤空狀。

626b9af4-a3c5-4fa4-afc6-8a362e855d3c.png

 

更多的相片請見相簿

http://wenlin9898.pixnet.net/album/set/18273557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一個女子的遊走 的頭像
    一個女子的遊走

    一個女人的遊走

    一個女子的遊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